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秉烛行动 >> 正文

秉烛行动

【秉烛行动】想实招、落成效:教务处系列举措实现课程育人效果

2021年04月12日 22:07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育人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长春师范大学作为省内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建设作用,把课程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领航课程提质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了《长春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又印发了《长春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秉烛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我校课堂育德工作,把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坚持示范引领,构建课程育人新格局

自2017年开始,我校连续三个学年共遴选校级示范课程61门,横跨所有学科和大部分专业,使课程讲授融入德育元素,实现了课程建立德育目标,为加快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基础。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端民教授主讲的《西方经济学》采用多元融合式教学方法,将晦涩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政元素巧妙结合,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教育学院郁芳副教授主讲的《教育学基础》运用“提传、融情”课程育人教学方法,在我校课程育人建设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2020年,这2门课程顺利通过吉林省教育厅验收,成功获批吉林省首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西方经济学》第二负责人白桦感慨地说:“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我自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意义,更为祖国的兴盛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未来我们团队将不断拓展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把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为实现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

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会计学专业程心仪同学在上完这门课后开心地说:“通过学习白桦老师讲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我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了解经济环境,分析经济局势,更好地做出判断。老师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作对比分析,让我深刻理解到党和国家的伟大部署,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精妙之处。”

坚持赛事引领,激发教学改革新动能

学校探索赛教融合新模式,将课程育人成效作为教学比赛评审标准,引导教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贯通,把“课程育人”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建设新内容。

为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年平均举办教师比赛3-4场,培育了大量中青年教师教学骨干。通过赛前培训、赛后示范,引导专业教师将政治立场、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自觉融入课堂之中。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校赛成长起来,并在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多项殊荣。外国语学院王凤、刘帅获得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教育学院冯晓杭获得首届吉林省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科学学院姚亦菲获得首届吉林省本科院校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工程学院张峰涛获得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二等奖。

坚持质量引领,完善课程发展新机制

严抓课程质量把控工作,严格教师、教材准入制,严肃“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第一指标,完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各项制度,同时,对课程建设进行特色引领,开辟思政教育新途径,建设了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具有长师特色、广受学生欢迎的一流课程。

《古代汉语》是我校第三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素养,具有从事文言文的教学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从教信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该课程负责人、文学院教师于为说道:“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融于一体。通过教师教授内容的点融入,小组主题研讨的线渗透,课程作业、论文的面深化来实现课程思政。并以出土文献和传统文化双主线结构积极录制线上课程,使之成为线下课程的知识延展,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学习古代汉语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复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王嘉宁说。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我校第二批校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该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教学理念,结合语言学特有的学科属性,深挖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寻求语言学理论知识与学生能力、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与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该课程主讲人、外国语学院教师苗宁在谈到授课感受时说:“我们课程团队将语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借助语言学理论分析政治语篇等各类体裁语篇,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稳中国立场,正确认识和评价外来文化思想;在跨文化视野下融通中外,结合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探寻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思政内容,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外国语学院202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生李京京尽管是大一新生,但是上完《英语语言学概论》后,也深有感触:“老师运用准确的语言讲解语言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语言学教材中补充了很多生动而有意义的语言素材,如中国梦、抗疫工作、扶贫攻坚工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最新的文本语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文本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民族情感、家国情怀与批判性思辨能力。”

近年来,我校推选的系列课程建设取得硕果,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20门课程获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高校“金课”建设项目5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连续三年在“吉林省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中获得奖项;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展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0项。

“十四五”伊始,教务处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任务;联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系列培训,设立课程思政比赛专项,营造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氛围;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程思政平台,推选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加强宣传引导,扩大我校课程思政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充分调动发挥学院积极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全校课程思政工作,使校院两级形成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的合力。

未来,教务处将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育人同力、 质量同优”的建设理念,全面统筹育人资源,着力构建课程育人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的工作模式,以特色案例、教学团队、示范课程、教改研究等为着力点,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作用,力争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